Site icon 妳好南搞

台南老爺行旅 | 台南必訪9位職人!183個圖像印章刻印百工

台南老爺行旅 「體感溫度」邀請旅人們打開身體的感受力,不只觀看、聆聽,也閱讀和走踏、踩印這座古老的文化城市。妳好南搞協辦此次展覽,採訪台南9間職人店家,讓「技藝」傳承良久的工藝師傅故事引領我們,觸發「記憶」更深處的追尋,也帶動人們更珍惜自身的文化歷史。

台南老爺行旅 第十二號展覽「體感溫度」

台南老爺行旅第十二號展覽 No.12 「體感溫度」於6789 Gallery舉辦,巧妙地運用6至9樓的公共場域製作藝文展覽,召喚著旅人的身體感受。展覽名稱開宗名義就引發觀眾聯想──即便在科技當道、橫行無阻的現代社會,仍然有許多實際的情感溫度,無法被虛擬的媒體替代。

湯士賢、黃高樁主策展,妳好南搞協力採訪職人店家新力印章主題展-「台南踩印:老城文化隨步印記」當中的183個圖像印章當中更是如此!參觀者彷若追隨著「蓋印章」的動作、大小步伐的移動,與隱藏在巷弄間的9組職業匠人對話,同時,穿梭在台南這座充滿文化氣息的古老城市。

183個圖像印章!在 台南老爺行旅 新力印章展感受台南文化

昭安理髮廳、清隆帆布行、新協益紙店、馬路楊檳榔會社、信二竹店、吳萬春香舖、全美戲院、振發茶行、吉慶聯彩布莊,藉由這9組職業匠人故事,鋪排出台南特有的文化傳承,不論是苦心經營走過產業的興衰、亦或接手經營的第二代、第三代如何撐起一片天,閱讀著「台南踩印:老城文化隨步印記」在展板上的故事,也讓觀者透過「蓋印章」的片刻,促使我們聆聽、嘗試捕捉生活當中的食衣住行育樂。

而每個章的圖像刻印著不同職業、師父們賴以維生的關聯物件──物件代表著「技藝」,伴隨著這些行業走過一大段歷史、留下時代的痕跡,也蘊含各個產業不為人知的訓練與養成。台南老爺行旅第十二號展覽 No.12 「體感溫度」既是傳遞「技藝」、也是嘗試將這些歷史文化的珍貴轉化為我們的「記憶」,蓋的印章有不同大小、造型、印記與鋼印壓出多樣的聲響、樣貌,串連起城市文化的心跳。

展區透過台南街景地圖為核心,架設三角形木展板與道具陣列在住宿旅客必經的公共空間。特製的印章圖像不僅會有師父群的肖像面貌、更少不了專業工匠必備的器具,例如吉慶聯彩布莊張家豪師傅一筆一畫皆是承傳台南的生命習俗、吳萬春香舖吳博男師傅的手工製香環節躍然紙上等等⋯⋯都是頗負盛名的台南知名老工藝品牌。途經台南老爺行旅的旅人可以藉由蓋上印章,同時走入與感受這些行業的氛圍,甚或,哪天就到這些店家拜訪師父們,實際前去大聊特聊一番吧!

9間台南必訪職人店舖!妳好南搞專訪百工故事

馬路楊檳榔會社

不只是檳榔攤,還是書店、日本遊客來台南的觀光案內所!三年來已無償接待超過五百組、一千位以上日本人!

馬路楊,出生於台南信義街。接手父親的檳榔事業,至今已從事檳榔工作超過五十年。出自對家鄉的熱愛,總不遺餘力向觀光客推廣台南文化,甚至親自走訪街區進行田野調查,希望充分表達富含底蘊的台南。

因緣際會,馬路楊熱心接待至台灣取材的日本作家一青妙,他們相遇的過程被寫進《我的臺南》一書,馬路楊檳榔會社從此成為日本遊客的觀光案內所,日本人來台南的第一站,便是按圖索驥地來拜訪馬路楊。

不會日文的他,就比手畫腳溝通;冰鎮冷泡茶和檳榔,就是日本人的台南初體驗。帶著他們穿梭巷弄認識台南,又或是招待道地小吃,馬路楊笑說:「我本來一句日文都不會,現在會十句了啦!」直至今日,他已接待超過一千位以上的日本人,見他們對檳榔文化大感興趣,甚至還製作了日文版的檳榔食用說明書。而這些全部都是馬路楊自掏腰包,「沒什麼!這就是台南人嘛!」他聳聳肩微笑。

全美戲院

「戲院的核心價值,就是作為一個文化傳播的媒介。」負責人吳俊漢説。

接近一甲子歲月的老戲院!過去戲院全盛時期,吳俊漢說:「這附近有將近20、30家的戲院,競爭力非常大!」當時戲院的功能除了播映電影,劇團也會在戲院裡頭表演,對於許多老台南人,是不可抹滅的美好回憶。

全美戲院前身完工於1950年,由法國建築師融入裝飾風藝術建造而成,命名為「第一全成戲院」。直到1969年,由吳俊漢的父親吳義垣接手後,才正式改名為全美戲院。為了因應當時戲院過多,電影市場供需失調的問題,全美戲院在1971年轉型為二輪戲院,並搭配兩部同映的行銷策略,吸引了許多學生族群前往,當時就讀高中的李安,便是全美戲院的常客之一。

談到經營理念,全美戲院可是充滿了巧思。在選片時,必須了解觀眾需要怎麼樣的電影、和台灣自身的文化搭不搭、能不能反映社會現況與人們的心聲。唯有做到如此,才能喚醒觀眾對電影文化的興趣。吳俊漢說,電影就像是給人作夢的地方,讓人可以把自己投射在劇情裡,體驗自己無法經歷的人生,正如同電影《一 一》裡的台詞:「電影的發明使我們的人生延長了三倍,因為我們在裡面獲得了至少兩倍不同的人生經驗。」

吳萬春香鋪

走進香鋪頂樓,不過數坪大的製香室,牆上掛著老舊的收音機,傳來電台主持人與Call-in觀眾有一搭沒一搭的閒聊,師傅偶爾輕聲笑笑,雙手仍沒停著繼續工作。吳博男師傅,近半百的人生,交織在百年傳承的手工製香技藝裡。

純手工製香,需歷經八道工序才能完成。選用「桂竹」的香蕊,吳師傅接著打底浸水,沾水後的香蕊,再放進裝滿「楠木樹皮粉」的米篩搓粉,使之產生黏性,再換入配方香粉,吳師傅運用手勁甩動翻打,讓香粉均勻沾黏。由於同時間香蕊上也有楠木樹皮粉,為免互相沾黏,數次吃粉後,師傅「唰」地一瞬間展開手中的香,一開一合之間,使香粉平均附著香蕊每一處。這也就是製香過程中,最具視覺性的「展香.掄紙扇」。

離開製香室,更是手工製香極其重要的環節「曬香」。事實上,製香是看天吃飯的工作,整個工作流程中,就屬曬香所佔時間最長,香要完全乾燥,才能包裝販售。因此遇到雨天,就不製香;午後下起雨,還得趕緊衝上屋頂拉起帆布,不然一日的工作就全部泡湯。也因此,曬香時的話題,絕對不脫日頭的角度和溫度。

手工製香的式微,師傅會擔心嗎?「咱做香,是道德事業!不添加人工化學物,聞得才安心。咱香舖遵行古法,我不擔心啦!」師傅笑笑地說,眼神卻非常堅定。

「有客人問我說,你們不賣了怎麼辦?我跟他說沒這麼誇張啦!我會一直做下去。」吳師傅說。

▎昭安理髮廳

昭安理髮廳,就是台灣理髮史的博物館。外號黑松的理髮師傅黃德祥,醉心收藏古物,自清代剃頭刀、日治時期使用炭火加熱的電燙棒,乃至較近代的一分頭、三分頭手推剪,黃師傅都如數家珍般侃侃而談。

黃師傅十三歲國小畢業後,便到了三哥的理髮廳開始學徒生涯,出師後來到市區開店經營理髮廳,憑著紮實的工夫累積不少忠實客戶。然而不只理髮,黃師傅因自身收藏喜好及藝術創作的興趣,常常跑去古物市集挖寶,亦或是撿拾金屬、木材等廢棄物,動手做成各式作品。像是為客人理髮,黃師傅便會先繫上他親手製作的工作腰帶,一格格空間包含不同用途的剪刀、甚至是新婚專用的龍鳳剪刀、長梳、大大小小的刷子,更還有全金打造的掏耳棒;最後黃師傅再戴起綁上頭燈的帽子,才算準備妥當。

初入理髮廳的客人總會驚訝店內彷彿博物館陳列如此之多的工具,都是黃師傅長時間的收藏。最久遠工具可見清代修剪辮子頭的剃刀、日治時期需雙手操作的手推剪,接著演變為單手可操作手推剪,尚還有一分頭、三分頭、七分頭的剃刀差別,最後才是今日我們常見的電動剃刀。此外,黃師傅還收藏珍貴的魚骨梳、日本時代需用炭火爐加熱的電燙棒。走進昭安,彷彿穿梭台灣近百年縮影。

清隆帆布行

「大隱隱於市」,或許是清隆帆布行最好的註腳,又或著說在歷史悠久的台南,愈低調、愈有其過人之處,已是府城人彼此之間的默契。相較遊客熟悉的帆布行,來到第五代呂全福師傅的清隆帆布行,依舊照著店舖百年來悠悠的步調,在古董衣車嘎嘎作響之間,緩緩而踏實地製作一個個充滿復古味的帆布學生包、鐵釘袋、甚至是如今少見的牛奶袋。

店舖創立於1860年,因應當時對帆布製品的大量需求,呂師傅的爸爸改變了過去雜貨生意的家族事業,開始製作起各式各樣的帆布商品。老舊牆上,掛著百年來所縫製的包款,舉凡過去店家派送牛奶,印著「明德牛乳」的外送牛奶袋;又或是藥行委託,裝入改善孩童晚間利尿、補腦藥品,印上「人蔘養血液」的布包。宛如台南的片段時光,盡被封存在一個個帆布包裡。

呂師傅說起話來客客氣氣,但對技術的熟稔卻毫不馬虎,伴著針線噠噠作響,不出數十分鐘就已縫製好一個帆布包。懷舊的呂師傅,至今仍承製遮陽帆、雨帆,在飽富時間厚度的店舖中,繼續著傳統帆布技藝。

信二竹店

「我們的椅子都太耐操!老客人很少啦!」信二竹店第三代經營者王壬輝玩笑地說著。快時尚、塑膠時代的今天,很難想像一張竹椅的生命週期可達三十年以上,更隨著歲月痕跡,展現獨一無二的美麗色澤。

信二竹店歷經三代、超過百年。1960年代,適逢台灣工業起飛,竹製品供不應求;然而1980年代中期,塑膠產業興起,竹店迅速沒落,王師傅卻始終堅持這項珍貴的手工藝,不只竹椅,還開始著手以竹材建構的和式景觀設計、又或是花圈架、牌坊支架。多次轉型後,終站穩腳步,長年經驗下,王師傅將竹技藝應用得如火純青,如今第四代更加入竹工藝行列,父子一同把台灣竹藝推向國際。

竹製品作工繁瑣,竹材使用需先火烤脫水,讓榫接過程更加密合;而為了彎曲塑形,同樣也須經過火烤程序,接著才能由師傅親手施作。近三小時間,竹材在王師傅鑿洞、榫接、水平測準、切絲、打光⋯⋯不斷重複動作下,一張竹椅才算完成。

一旁的小烤爐持續燒著、為免竹屑四濺沒有風扇的店內,父子倆靜靜地浸潤在滿身汗水,依舊一個步驟接著一個步驟,不疾不徐打造竹製品藝術。

振發茶行

超過一百五十年的老茶行,堅持手工包茶與嚴選茶種的信譽保證。振發茶行第五代經營人嚴鴻鈞,對家族事業盡是滿滿的自豪:「這是爸爸傳承下來的店,我就得好好地做下去!」

白色日光燈下,走進低流明的時間光影,茶行內一罐罐鏽黑錫罐,是歲月的痕跡,更是記載著台灣百年前檣桅林立、商賈聚集的時代記憶。錫罐上貼著「大王」、「金雞」、「天雞」,都是福建武夷山的山峰名,分別裝盛來自不同產區的茶葉。清朝時期,產自武夷山各山峰不同等級的岩茶,便是這麼經由海運貿易,在振發茶行販售著。

源自福建安溪地區的手包茶,也是振發茶行百年來不變的招牌。毛邊紙放入茶葉再手包方形,最後蓋上振發店章,代表著選茶的自信,更展現與客人長年下來的信任。「許多人來到店裡會很意外,為什麼不能試喝?但這就是我們百年來對茶源的品質保證!」嚴鴻鈞說。

如今,振發依舊維持著過去的模樣,百年的木桌大櫃檯,是許多人接觸茶葉的第一印象。緩緩起身,迎接至此的每一位客人,親切問道買茶用途、預算、偏好氣味。「這款龍眼株知道怎麼泡嗎?」嚴老闆接著拿出一張紙、一支筆,開始安靜地書寫;紙上清楚地寫著沖泡水溫、時間、甚至連冷泡方法也有。不論客人買了多少、又或只買了小包裝,這就是百年茶舖始終安心的人情味。

吉慶聯彩布莊

聚集了這座城市最多的喜與慟,吉慶聯彩布莊一筆一畫手寫保存下臺南人的民俗禮節,安靜而持續流轉著許多習俗文化。

 「這個行業離不開人的生活,就是不脫『婚喪喜慶』四個字。」張家豪師傅如此說著。不只過年常見的春聯,婚禮中娶新婦滿廳紅的喜幛、男方舅舅需送新郎的母舅聯、更別說印帖子,都是需要經過師傅巧筆的作品;而喪禮所用的輓聯、又或是身處廟宇密度最高的府城,廟會作醮、神仙生日需要的各式聯彩,都出自吉慶之筆。甚至競選肩帶、市區店家的手寫招牌,處處都是老師傅手寫的痕跡。

拿出字帖,師傅自豪地表示什麼樣的字體都可以客製化,不論篆體、草書、隸書,指定書法家的字體也沒有問題。像是過去曾製作的「百馬圖」,同樣一個「馬」字,就超過了百種的字型變化,令人歎為觀止。

新協益紙行

座落在近年火熱話題的新美街上,眾多興起新潮店家之間,新協益紙店仍然安安穩穩地,如往常般陳列著祭拜用的金紙與煙火。從小在這裡長大的老闆王耀麟,與老闆娘王洪美戀總是嘴角掛笑,耐心地回答初訪遊客的疑難雜症。

「像是金紙,不是簡單燒掉而已,還分做許多用途,拜土地公的、拜神明的,甚至還有改運的!」祭改紙人替身有分男女,遇厄運時祭拜後焚化,可以消災解厄;改運生肖同樣也有此效果,習俗上用來解運,或是過求平安的七星橋所用,讓壞事隨紙人燒毀消逝。

除了金紙,各式煙火炮竹也應有盡有,往往到了廟宇集會、節慶過年,王老闆夫婦往往就忙得不可開交。有趣的是,店內還有傳統四色牌、流傳南部、澎湖的十二生肖牌。走入新協益紙店,就像是墜入回憶的漩渦,封存了過去那段歲月靜好的日子。

從技術到工藝,在台南除了大啖美食,我們如何談論古老府城的「技藝」,這也仰賴我們停下腳步觀看與動手去捕捉、塑造自己的「記憶」!

延伸閱讀

台灣鹽業 | 專訪84歲老鹽工!他的一生都給了鹽田

台南在地工藝 | 府城光彩繡莊,繡出一甲子的傳統刺繡技藝

無名羊肉湯 | 一碗羊肉湯,串起兒時回憶的滋味

妳好南搞

最懂妳的台南旅遊情報員,與妳共創美好台南旅遊回憶!